山东省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七大产业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印发

 
 
 
 
 
 
 

来源:山东科技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3部门关于印发

《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中共山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
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部署,发挥工业母机对制造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构建国内一流的工业母机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聚力抓好关键技术攻关、核心部件提质、整机装备集成与应用推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母机科技创新高地。力争到2027年,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工业母机产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创新制度更加优化。基本建成全国领先、适配工业母机产业特点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创新制度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长效投入、创新激励、人才引育、产权保护等机制。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建设2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培育1—2家科技领军企业,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成效更加显著。打造20个以上国产工业母机成套、成线、成规模典型应用。持续提升重点领域高端工业母机应用保障能力,培育50个省级首台(套)工业母机产品,突破10项以上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端产品。到2027年工业母机行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稳居国内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基础研究强基行动
1.基础理论研究保障。瞄准工业母机原始创新需求,突破多能场耦合材料去除机理、金属材料全流程组织性能演变机理、复合材料固化成形与装配行为、增材制造多层次跨尺度形性演化机理、微纳制造机理、高速高精运动控制理论、模态耦合分析及热误差控制等基础理论。到2027年,形成10项以上原创性理论成果,为工业母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
2.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工业母机高精度高可靠性等关键需求,攻关高刚度高阻尼床身协同优化、微纳级精密运动控制、多源误差溯源与补偿、精度保持性提升、动态特性分析与测试等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工业母机正向设计创新能力。到2027年,工业母机主要产品制造精度、重复定位精度达到微米级,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国内领先。
3.交叉前沿技术引领。重点开展AI大模型、智能感知与决策、工业互联通信、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全寿命周期绿色设计等技术在工业母机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到2027年,实现在10类工业母机主要装备中的应用,推动工业母机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实施核心基础部件提质行动
1.关键基础部件。突破界面耐摩擦磨损、高效冷却润滑、高精度位移测量等关键技术,研发高速/重载丝杠导轨副、高速精密电主轴、高性能直驱回转工作台、高精度五轴摆头等功能部件,提高省内配套能力;突破多源数据融合处理、刀具构型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多传感智能刀柄、高性能复杂刀具等工具,提高工业母机加工精度。到2027年,形成高端基础部件产品20项以上,保障工业母机自主安全可控。
2.高端专用部件。突破光谱增益窄化控制、光机协同算法、矢量光场调控等关键技术,研制超快和大功率激光器、高精度五轴激光切割头、超快激光加工头、高功率激光熔覆头、高动态特性纳米运动平台、高速高精振镜等激光、电子制造领域专用部件。到2027年,形成高端专用部件产品10项以上,实现市场批量化推广应用。
3.专用工业软件。攻关多轴多通道高速精密插补、自适应加工、复杂工艺规划及参数优化等智能算法,开发超精密加工、电加工、激光加工等专用数控系统;研发虚拟仿真、自进化式工艺数据库、智能监控与运维等软件产品。到2027年,形成专用数控系统及软件产品10项以上,引导整机企业“先试先用”,实现在产业链上下游推广应用。
(三)实施标志性产品引领行动
1.高端数控切削机床。突破高刚度轻量化设计、精度保持与动态误差补偿、低应力装配等关键技术,研制大型高精度五轴龙门及重载龙门加工中心、高速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精度卧式铣镗加工中心、大长径比深孔加工机床、复杂曲面精密磨削机床等系列高端数控切削机床。到2027年,山东省高端数控切削机床产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提升20%以上,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实现主要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2.高性能成形装备。突破力位混合控制、大容量高动态整线能量平衡、大型复材形性协同调控等关键技术,研制新一代大型高速伺服冲压、复合材料大幅面成形、高强钢冷成形、超高强钢热成形等高端成形装备。到2027年,形成大型复材、高强钢、板料快速伺服冲压成形等5类以上高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90%以上;大型高速伺服冲压成形线生产节拍达到20次/分,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
3.大型金属增材装备。重点突破高精密激光“增—等—减”复合制造、金属多材料激光增材制造、固相搅拌摩擦增材、超高速激光熔覆等装备研发的关键技术,研制多电弧协同、超高速激光熔覆、多激光大幅面、连续—超快激光复合等增材装备,构建从材料、工艺到器件与装备的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体系。到2027年,形成5种以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增材制造装备,打造山东省工业母机领域新的重要增长点。
4.特种加工装备。突破光机电耦合控制、异质材料焊接、复合能场制造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大尺寸碳化硅水导激光加工机床、超快激光制孔/刻蚀机床、大功率激光—电弧复合焊接装备、超硬刀具五轴加工中心、三维五轴激光切割中心、低损伤芯片晶圆切割设备等特种加工装备。到2027年,形成10种以上高性能的特种加工装备,满足航空航天、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极端加工需求。
(四)实施重点产业链应用行动
1.商用车与工程机械应用。围绕商用车、推土机、装载机等高端工程机械大批量定制化生产需求,突破加工工艺集成、生产节拍智能匹配、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重型变速箱、主机架、车桥等大型构件制造成套装备,建立“加工—装配—检测”一体化制造产线,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扩大商用车与工程机械产业优势。
2.发动机与能源装备应用。围绕重型发动机、燃气轮机、风力发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高精密、高一致性制造需求,研发缸体深孔镗削、大型曲轴加工、叶片五轴加工等核心工艺与专用装备,建立典型产品制造工艺数据库,建设柔性制造单元,推动国产高端数控机床成套应用,部分产线国产装备占比超过90%,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3.航空航天应用。围绕大型客机翼身整流罩、航空发动机叶片叶盘、飞机起落架等复杂零部件的高效率、高精度制造需求,研发大型复杂构件加工专机、叶片矩形阵列磨削抛光机床,建立智能化柔性混线制造产线,为国产大型宽体客机、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高性能装备支撑。
4.轨道交通应用。聚焦新一代高速列车车轴、转向架、车体和大型盾构机盾体、刀盘、设备桥等大型关键复杂零部件的高可靠、高精密加工需求,攻克高表面完整性加工、机床远程运维等关键技术,建立涵盖自动焊接、加工、装配、检测的智能化多工艺集成制造产线,大幅提升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率。
(五)实施产业生态跃升行动
1.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支持企业围绕国家战略和山东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参与编制修订工业母机领域国家标准,推动山东省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产业优势。
2.构建链式联动生态。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鼓励“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和产品创新,鼓励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培育发展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特色明显的优质配套企业,提高链内企业自主配套率。
三、重点举措
(一)加力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金属成形高端装备与先进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工业母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单元。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强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建设一批涵盖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成果转化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速创新人才引育。用好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直通车机制,持续优化泰山人才工程布局,加大海外引才工作力度,发挥科技奖励激励导向作用,加快引育一批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引导职业学校建设技能实训基地。鼓励高校院所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鼓励企业工程师担任高校院所“产业导师”,促进校企人才双向交流。(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
(三)加大创新要素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配置,加大对工业母机产业创新支持力度,每年布局30项以上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落实国家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省级“技改专项贷”贴息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省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用好“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等金融产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支持,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产业链企业创新发展。(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金融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省税务局、山东金融监管局)
(四)加强产业供需对接。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建强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开展“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促进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落实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政策,在兼顾企业经济性情况下,支持省属企业带头使用产业领域创新产品。鼓励省内终端用户购买工业母机创新产品实施技术改造,符合条件的给予单户企业最高500万元设备奖补。(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1部门
关于印发《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能源局
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锚定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推进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全省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夯实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根基。力争到2027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不断汇聚,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关键技术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突破60项以上标志性技术、产品和装备,引领新能源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建立国家级、省级、区域级创新平台梯次联动的创新体系,建成50家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系统提升全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快集聚。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领域专家为主体、青年人才为骨干的人才队伍体系,引进培育20名以上国家级、50名以上省级高层次人才,初步建成新能源领域人才集聚“强磁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风光核能创新提升行动
1. 风能技术。加快高性能低成本主轴承、发电机、叶片、超高塔架等核心部件研制,开展高可靠性风电整机研发和应用。研究海上风电场稳定控制与安全运行技术,攻关风电高效可靠输送技术,推进风电机组智能控制、数智运维等技术研究。到2027年,实现风电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力争具备海上20MW级/陆上12MW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制造能力。
2. 太阳能技术。突破高效晶硅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研制高性能真空镀膜、原子层沉积等核心装备,开发光伏组件量产工艺。加快突破光伏发电高性能并网控制技术,研发新型主动支撑型光伏逆变器。开展智能化大型光伏电站、海上光伏等应用。到2027年,光伏电池关键材料、设备及组件自给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光伏电池实现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3. 核能技术。加快核级材料、关键装备等技术开发,推进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技术升级,加快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技术试验验证。推动智能化技术在核电站设计、建造和生产运维等环节的应用,打造智能核电厂。开展核能长距离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核能多元化发展。到2027年,核能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代及以上自主先进核电堆型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实施氢储生物质能创新增效行动
1. 氢能技术。研发高效率、长寿命电解水制氢装置及关键材料,突破海水制氢、副产氢规模化纯化技术,以及高压氢气储运、固态/液态储氢等技术。研制高效低成本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展多场景应用。建设氢能多场景融合智慧管控数据平台,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同发展。到2027年,全省纯氢供应能力达到10万—20万吨/年,燃料电池产品装机量超过500MW,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备。
2. 储能技术。开发宽温域、长循环、高倍率锂电池;加快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研制。推动压缩空气、重力等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熔盐储热等多元化储能技术发展。开展储能测试装备、高低压储能变流器、储能电站能量管理系统等研发与集成应用。到2027年,实现新型固态电池研发突破,液流等电池大规模应用,压缩空气等储能能量密度显著提升,储能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
3. 生物质能技术。开展新一代生物质废弃物热电联产技术研究。推动生物质定向转化液体燃料、非食用油脂制备航空煤油等非电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形成生物质生产低碳能源产品的技术体系。开发生物质与绿电耦合制备醇醚材料技术,开展制备高分子材料全产业链技术攻关与应用。到2027年,基本形成生物质多样化利用新格局,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实施地热海洋能创新拓展行动
1. 地热能技术。研究中深层地热能勘查技术,加强超长重力热管、相变材料、高效取/换热技术等的研究应用,推动单机容量MW级以上地热发电系统关键设备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开展干热岩地热能开发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动“地热+”验证应用。到2027年,地热能配套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地热能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2. 海洋能技术。开展水下动密封、耐久性高频液压、防腐防污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波浪能、潮流能的大容量、高可靠、低成本装置,依托省内现有风电场,开发风—浪同场、浪—流联合等发电技术,探索温(盐)差能发电技术,海洋能电力输出达到兆瓦级水平。到2027年,波浪、潮流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实施多能源技术创新融合行动
1. 新能源高效消纳与主动支撑技术。攻关多场景构网控制、多尺度有功支撑等主动支撑技术,研制主动支撑型变流装备。开发新型电力系统主动支撑资源实时评估与动态配置技术,研究电能质量智能感知与灵活控制技术,开发评估与管控平台。到2027年,形成系统性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建设模式,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显著提升。
2. 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展风、光、氢、储等多能源系统统一建模、源荷智能预测、优化运行与控制、虚拟电厂与能效提升等技术攻关,研制通用化、智能化的多能源管控系统及能源路由器等核心装备。开展新能源多能融合验证应用,推动“电、热、冷、气”等多异质能源横向利用及“源、网、荷、储”纵向一体化协同。到2027年,形成一批支撑新能源多能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
3. 新型与传统能源融合互补技术。开展基于分布式新能源的智能微网与大电网高效互补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新型储能耦合火电机组系统集成技术,提升火电机组运行灵活性。研制纯氢/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和分离关键设备,加快掺氢、掺生物质等高效低碳燃具技术和装备研发,发展绿氢与石油炼化、煤化工等融合减碳技术。到2027年,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取得新突破。
(五)实施AI赋能新能源创新跨越行动
1. AI强化的新能源数据获取与分析技术。研发装备级、场站级海量运行数据无损获取的通讯网络架构及协议,研究基于“云—边—端”多时空尺度分层计算的高效、低成本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开发新能源场站数字孪生系统。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实时数据交互与分析系统在兆瓦级场站、分布式电站开展应用。到2027年,形成高效智能的新能源数据管理体系。
2. AI强化的新能源系统运行技术。研究新能源系统的多任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技术。研制新能源发电、储能、柔性充电的数智化并网变流器,开发新能源并网集群智能管理平台。到2027年,形成融合人工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管理平台及新能源基础装备,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三、重点举措
(一)深化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布局。围绕新能源发展亟需的材料、装备等,鼓励省内高校院所加强学科调整设置,新增博士点、硕士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泰山人才工程等,精准引进新能源领域亟需的人才(团队)。深化“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定期更新企业技术需求榜单,定向引进急缺人才开展联合攻关。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依托省科技攻关项目、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等,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攻关,每年突破20项关键技术。发挥新能源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加快产出重大成果。鼓励新能源领域符合条件的单位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打造新能源领域梯次衔接的创新力量。(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化成果转化应用系统化推进。深入实施“氢进万家”“核动未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科技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引领性重大技术与装备。开展“云储能”建设试点,有序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鼓励各方参与制订新能源领域国家相关标准,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深入开展高校院所专利盘活工作,推动相关专利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产业化落地。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开展“山东好成果”新能源领域路演,为高价值专利转化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领域重大成果,按规定认定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高校院所开展专利“先使用后付费”。推动区域规划类、产业规划类、企业经营类等专利导航建设,助力新能源领域企业精准定位技术方向。(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能源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
(三)深化创新主体规模化培育。培育一批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实施一批新能源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相关国家科技计划。发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等政策作用,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推广绿色金融,加强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社会资本等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动机制,探索通过“拨改投”“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向科技型企业倾斜。(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加强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统筹解决新能源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各市要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强化工作落实。定期对行动计划推进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强化责任落实,做好跟进研究和政策完善,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2部门
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商务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
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实现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健全新材料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未来前沿材料重点领域,全链条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力争到2027年,新材料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大幅提升,新材料产业加快迈向价值链高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新建成新材料领域国家和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10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0人,加快打造一流的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
——原创科研成果加速涌现。新材料对重点产业链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进金属、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重大原创性标志成果200项左右,制定新材料领域国家标准30项左右。
——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科技创新有力引领新材料产业创新,创新要素资源全面优化,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左右,形成10个以上新材料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细分产业集群。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发展优势基础材料筑基行动
1. 高性能金属及合金材料。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自主化需求,突破绿色低碳冶炼、大线能量焊接等技术,发展高品质海工钢、清洁能源用钢、轨道交通用钢等优质钢材。突破合金材料精密成型、防护和循环再生等技术,发展航空航天、轻量化等高性能铝、钛等合金材料。
2. 人工晶体。创新大尺寸晶体生长、晶体缺陷抑制、器件设计等技术,实现原创理论突破和技术自主可控,重点发展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压电/铁电晶体、激光自倍频晶体、电光晶体等,满足先进战略装备和国家重大工程需求。
3. 先进陶瓷。攻克陶瓷精密成形、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器件设计等行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重点发展极限场景下的新型结构和功能陶瓷材料,实现高端粉体、先进陶瓷制品、高端应用等融通发展,打造先进陶瓷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4.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开发高性能碳纤维、陶瓷和玻璃纤维、有机纤维与特种化学纤维等。发展多尺度、多组分、多功能材料复合新技术,攻克先进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可控制备等关键技术,建设数字化生产车间,支撑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二)实施标志性产业链战略材料攻坚行动
1. 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研究大尺寸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和装备,突破碳化硅、氮化镓衬底超精密高效加工核心技术。攻克超宽禁带金刚石单晶、氮化铝生长及器件技术,突破大口径高质硅单晶、高端光刻胶制备技术,满足面向集成电路、芯片产业领域的自主可控技术需求。
2. 新能源材料。研发风电、光伏、氢能、电池、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重点发展轻质风电叶片材料、高效钙钛矿光伏材料、绿氢材料、大容量长寿命电池电极与隔膜材料、高安全核电堆芯材料、低碳生物燃料等,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3. 高端化工材料。突破化工材料分子设计、绿色高效催化、合成工艺、加工成型、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新型聚烯烃弹性体、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特种尼龙、氟硅新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涂料和关键催化材料等产品,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4. 医用材料。聚焦生物医用基础及装备关键材料,发展医疗植入、血液净化、生物靶向等材料,加快在高端医疗装备、人工器官、诊断检查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国产化自主可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5. 新型轻工材料。聚焦新一代生物发酵、催化、炼制以及生物基化学品等,攻关低成本、柔性化、规模化核心技术,发展生物基纤维、海洋生物以及生物质循环利用等材料,提高食品、造纸、日用化学品和家用电器等产业关键材料自给率。
6. 高端装备关键材料。研发金属、复合材料和构件制备与成形、全流程高可靠制造等关键技术,发展结构材料快速成型、增材制造、梯度冶金、异材复合、先进粉末冶金等技术及智能化装备,满足工业母机、交通与动力装备、船舶和海工装备等领域需求,支撑材料和关重件的规模化高端高值应用。
(三)实施未来产业发展前沿材料布局行动
1. 低维材料。攻坚低维材料规模化制备、批量无损转移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二维半导体、二维量子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炔、金属纳米材料等前沿低维材料,促进在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高速飞行器等领域的应用。
2. 超导材料。重点突破高温超导材料批量化制备关键技术,加强高温超导和大电流领域的计量科学研究,开发面向电力、能源、医疗和国防应用的超导电工装备,实现超导材料、超导强电和超导弱电产品的协同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3. 仿生及超材料。开展仿生与超材料等功能材料及相关器件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建设仿生及超材料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平台和工程应用测评中心,催生深海空天、生物医疗、通信网络、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变革性应用推广。
三、重点举措
(一)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1. 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在高端装备涂料、含氟功能膜材料、晶体材料等领域,全力创建4—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在铝材料、核装备材料等领域新建山东省实验室,优化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省实验室和先进聚合物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支持泉城实验室、青岛新能源省实验室打造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积极开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材料研发。加快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在新材料领域建设5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 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超前设置面向未来产业的关键材料学科专业。支持高校在新材料方向冲击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深入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力争培育一批新材料领域顶尖人才。加强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实施布局,在新材料领域新遴选100名左右高端人才。鼓励符合条件的新材料领域人才申报省政府非教育系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遴选优秀中青年人才赴海外访学研修。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面向全球引进、培养新材料领域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结构合理、国际领先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
(二)推动科技创新与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
1. 强化高水平科技供给。加大新材料领域技术攻关引导力度,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攻关材料智能设计、材料研究新范式、绿色智能制造等。围绕支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材料升级换代,加快工艺、技术、产品高效转化,完善原材料供给、技术攻关和下游应用配套体系。加快抢占产业前沿材料和颠覆性技术制高点,突破前沿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加强专利储备和技术积累,开辟未来产业材料新赛道。(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新材料企业的布局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全面提升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鼓励新材料领域省实验室围绕各市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布局建设分中心。在新材料重点发展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中试验证平台等,提升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培育1000家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在特定细分市场形成领先优势。(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山东科技大市场供需对接和资源汇聚作用,每年开展3—5次“山东好成果”新材料领域专项路演,推介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推进孵化载体链式建设,新建15家左右新材料领域专业孵化载体。瞄准功能及结构材料发展前沿,建设5家以上概念验证中心。面向创新型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实现专利导航重点领域全覆盖。(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
(三)培育高质量新材料产业集群
1. 强化重大场景应用。组织实施“技术攻关+场景应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应用,以场景应用带动技术迭代、产品定型、市场培养。遴选新材料创新应用项目,每年发布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引导各市开放应用场景。制定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指导目录,促进新材料产用协同。(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省国资委)
2. 发挥园区载体作用。支持各市突出产业基础优势,引导新材料制造业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新区和起步区等功能区集聚。依托现有开发区,采取“区中园”形式,在新材料产业基础条件好、科技要素集聚的区域,建设专业产业园区。在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高端化工材料等领域,培育10家特色产业园区,提升新材料园区创新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引育100家以上链主、重点和配套企业,提升核心配套能力。支持烟台化工新材料集群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济南碳化硅半导体、潍坊光电子、德州集成电路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支持烟台、滨州、聊城打造高端铝产业集聚区,支持淄博加快建设氟、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推动青岛合成橡胶、威海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济南、日照、临沂、潍坊特种钢铁和济宁稀土磁性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商务厅)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加强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强化部门协作及省市联动,一体推进新材料技术突破、场景应用和产业化。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配置,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科研攻关的引导力度。发挥好各级财政科技资金、技改资金作用,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贷款贴息和设备奖补等各项政策。发挥新材料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材料产业投资力度。定期开展绩效评估,确保行动计划落地落实、见行见效。(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省税务局)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4部门
关于印发《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中共山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山东省委军民融合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山东省商务厅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
中国民用航空山东安全监督管理局
中国民用航空青岛安全监督管理局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科技创新对低空经济产业支撑引领作用,打造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增长引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坚持以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主阵地为目标,以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以培优科技创新主体为抓手,以拓展多场景创新应用为牵引,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力争到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标志性成果,推出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推动低空经济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科技创新引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态势基本塑成。
——高质量科技供给更富成效。新增3名以上顶尖人才、50名以上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布局建设15家以上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4家以上低空领域检测试验平台;攻克6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研制30项以上创新产品和核心装备,构建省内完备的低空产业链。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为突出。优化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1—2家低空制造领军企业,10家以上研发制造骨干企业,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科技创新影响力显著提升。
——创新示范应用效应更加显著。形成关键配套、整机制造、保障服务、场景应用全链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围绕精细农业、文体旅游、现代物流、应急救援等,打造1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低空+”科技创新应用样板。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底座“固本强基”行动
1. 新型飞行器设计。突破低空飞行器气动设计、振动抑制、多模态自适应飞行、飞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在飞行汽车、仿生飞行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创新设计方面实现新突破。到2027年,形成10项以上原创性成果。
2. 新材料研制。研制轻质高强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轻质合金、高分子复合织物等关键材料,支撑飞行器主体结构减重25%以上;研制轻质软包电池用正负极材料、低成本高纯度高温合金、高性能柔性电磁屏蔽膜等材料,提升低空能源和飞控系统综合性能。到2027年,基本形成低空飞行器用超轻量化材料支撑体系。
3. 新动力突破。突破“双高”全固态锂电池器件、高性能耐低温膜电极、高活性催化剂与电堆轻量化、混合动力高效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制全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氢电/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到2027年,全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450Wh/kg,氢燃料电池体积功率密度达到6.5kW/L以上,支撑绿色动力小型无人机的规模化发展。
4. 关键零部件制造。突破轻量化机身舱段、耐高温涡轮叶片和低成本光纤陀螺等关键零部件研制的关键技术,加速提升航空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到2027年,新增3型及以上关键零部件的批量化生产。
(二)实施标志性产品“集智攻关”行动
1. 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突破气动—结构—能源—动力的一体化高效建模、无人机瞬态—全局高效动力平衡等关键技术,研制覆盖“干—支—末”端3型无人运输机,建设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集成测试平台。到2027年,实现300kg载重垂直起降无人机批量化生产,达成1000kg载重长航时无人机运营测试,具备2000kg货运无人机小批量试制能力,加快抢占“低空物流”新赛道。
2. 低空组网浮空器。突破浮空器小型化设计、弱动力飞艇集群高精控制、动态环境抗扰柔性协调等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发小型化浮空器平台,具备载重不低于50kg、100—2000m高度和不少于2个月的灵活驻留能力。到2027年,形成10型以上低空浮空器系列产品。
3. 低空飞行器发动机。突破中小功率发动机数据驱动建模、重油压缩点火系统智能设计、多源信息融合的健康管理等关键技术,新研100kg级高效费比小型涡扇发动机,填补国内空白;研制300kW级专用涡桨发动机、60kW级电喷重油活塞发动机,形成省内发动机生产测试和无人机配套能力。到2027年,完成3型发动机的试飞试验。
4. 新型低空专用载荷。突破多载荷协同成像、视轴稳定性动态保持等关键技术,研制多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红外热成像、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5种谱系的低空专用载荷,提升低空飞行器应用能力。到2027年,全省低空载荷市场适应性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5. 低空导航控制系统。开展北斗、低轨卫星、惯性、5G、激光、视觉等多源融合导航控制研究,突破北斗/低轨融合5G的高精度定位、城市复杂环境低空无缝导航、多机协同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无人机定位导航与控制综合系统。到2027年,实现城市复杂环境中导航控制可用性大于95%,形成省内无人机配套服务能力。
(三)实施数字天路“互联互通”行动
1. 低空互联网。开展地面通信、卫星互联网、天通卫星、北斗短报文、ADS—B等空地一体化通信研究,突破复杂电磁环境低空通信组网、抗干扰与安全认证、通感算一体等关键技术,研制低空通感一体基站、多模通信模块与专用芯片、高性能智能云盒等新产品。到2027年,具备3000米高度以下通信有效覆盖能力,为低空飞行互联互通提供保障。
2. 飞行保障网。突破空间格网剖分、低空导航规划、微气象短临预报等关键技术,构建低空飞行地图、立体数字空域、局部精细气象等综合数据库,研发低空数字孪生系统。到2027年,飞行地图分辨率优于10cm,局部天气预警准确率超过90%,在有条件的市试点建设低空数字孪生系统,为低空安全平稳飞行提供技术保障。
3. 监视管控网。针对低、慢、小等低空非合作目标,开展雷达、视觉、激光、电磁等融合探测研究,突破非合作目标精准识别、连续跟踪、警告与处置等关键技术,研制低空监视雷达、光电跟踪、无人机反制等专用装备,构建低空全域监视管控系统,在有条件的重点区域开展应用。到2027年,非合作目标识别准确率优于95%,探测距离优于5公里,具备重点区域全天候监视能力。
(四)实施服务应用“提质增效”行动
1. 智慧起降台。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低空起降网分层分级设计,研制多场景应用的无人机起降平台,探索楼顶、地面、水上等灵活建设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市将无人机起降平台纳入城市规划,带动停机坪、能源站、通导基站等低空智慧设施建设。到2027年,建成400处以上低空智慧设施。
2. 试验保障。突破低空飞行器健康管理与预测、无损检测与数智化试验等关键技术,建设低空飞行器、动力系统、专用载荷等设备试验平台,以及中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验证平台。到2027年,研发3型以上智能化检测软件,建成4家以上试验平台,初步具备低空经济全产业链试验和保障能力。
3. 应用拓展。围绕智慧物流、载人通航、城市管理、工业巡检、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等典型场景,重点突破精准投放与高效调度、大数据挖掘与模型优化、高精度识别与异常检测等关键技术,探索“低空+”降本增效新模式,在有条件的市开展应用。到2027年,打造10个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空+”科技创新应用样板。
三、重点举措
(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大科学装置开展预先研究。高水平建设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提升低空监测网络技术、航空动力热物理、空地协同自主无人系统等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新布局建设5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加快打造全省工业级无人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公共试验服务平台,促进新技术转化,加速新业态涌现。(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强化创新人才引育。优化完善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机制,对有条件的顶尖人才采取“人才、平台、项目”一体落地方式予以支持。发挥泰山人才工程牵引作用,加快引育一批领军人才。深化“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定期更新企业技术需求榜单,定向引进急缺人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推进空天信息大学(筹)高水平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强化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建设,引导相关机构建设飞行员、无人机操控员等实训基地,梯队培养前沿技术研发设计、适航审定、飞行管理、运营服务等专技人才。(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任务。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速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高校院所建设高水平孵化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利用原创技术创办科技型企业。大力招引低空经济企业,鼓励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工业无人机等整机研发制造企业落户,支持省内企业加强同国内外低空经济企业科技合作交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省科技厅,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
(四)强化创新要素保障。发挥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作用,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验证到产业推广,全链条部署低空经济技术攻关方向,谋划布局1—2项科技示范工程,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符合条件的低空产业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低空经济金融产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发低空经济保险产品。建强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举办低空经济专题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加速成果转化落地。(省委金融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山东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健全优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全省空域分类划设,编制全省低空数字空域图,构建低空数字孪生系统,提升空域容量与管控效率。支持有条件的市申报国家空中交通试点,探索发展城市空中交通应用新场景,培育空中交通新业态。(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民航山东监管局、民航青岛监管局)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2部门
关于印发《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山东省商务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山东省海洋局
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引领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整合全球海洋创新要素,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山东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全国样板,力争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到2027年,海洋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助推我国海洋领域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全面加速,成为全球海洋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
——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突破100项以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新增20家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新布局2家以上省级海洋高新区,建成1家国家级农高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海洋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海洋领域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载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吸引和汇聚50名左右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来鲁创新创业,人才支撑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行动
1. 海洋人工智能。前瞻开展海洋大模型技术研究,突破海洋数字孪生、多模态智能计算、人工海洋智能模拟等前沿交叉关键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海洋学。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育种、深远海养殖、海洋环境预报、灾害预报、海洋药物筛选与设计、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等领域垂直应用。
2. 极地大洋。突破新一代极地无人船、极区极端环境下移动平台装备、极地能源与生物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开展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与环境气候变化、海洋与极地环境变化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影响、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海洋系统多圈层综合交叉等研究。研究海滨砂矿、海底煤矿、金矿等近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提高海洋油气资源自主勘探能力。研究深海关键矿产资源成矿背景、成矿过程及富集机理,研发深海、极地大洋资源勘查评价和环境监测保护技术。
3. 蓝色生命。研究海洋生物基因组变异与环境适应的遗传基础、海洋生物生殖、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关键过程与调控机制、海洋典型和极端环境生命过程与环境适应机制。开展深海极地生物信息及基因组研究,研制原位化深海和极地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研发深海极地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二)实施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创新行动
1. 绿色港口。突破港口装备结构优化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改进等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攻克港口装备新能源应用、节能技术、排放控制技术等清洁用能技术,建成4个零碳码头、1个零碳港区,港口清洁能源占综合能源消耗比重不低于65%,港口领域提前实现碳中和。
2. 智慧港口。攻克港口集装箱、件杂货、干散货、液体散货等货种自主作业关键技术,实现港口装卸设备关键部件及系统软件自主可控。围绕“人工智能+港口”,开展港口多场景数据集分析与挖掘、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技术研究。突破智慧航运、自动驾驶与无人船舶、航道智能导引、码头泊稳与自动靠离泊关键技术,新兴技术应用示范场景增加30个,新增5个自动化泊位,实现船海港航一体化。
(三)实施船舶与海工装备标志性产业链提升创新行动
1. 绿色船舶。突破LNG、甲醇、氨、氢新燃料船舶、电动船舶、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等绿色船舶制造技术。攻克大吨位智能航行罐箱船、大中型集装箱船、超大型油船、化学品船、高端客滚船、高冰级商船、大型散货船、高端游艇等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极端海况船舶抗沉及减摇、智能船舶航线、智能驾控与接驳和第三代动力定位技术,突破船用磁悬浮节能装备、船舶涡轮增压器等技术,开发自主可控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特种船舶,推动高端船舶国际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2. 高端海洋装备。研发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和万吨级大型结构物顶升装置、水下生产系统轻型介入系统和关键海洋工程长期安全监测装备。开展大型海上施工作业装备、深远海补给和运维保障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海底电缆、超高温高压海洋随钻测井装备、深水采油树、深海钻井机器人、深海立管、深水全电控防喷器、低噪声水下航行器及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等技术,“山东海工”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实施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创新行动
1. 海上牧场。突破海洋渔业良种规模化生产、基因组育种关键技术,开发优质、高产、抗逆、抗病优良品种。开展适养品种筛选、病害监测、高效投饲、智慧营养、水下清洗机器人、聚鱼收获、灾害预警等技术和设施研发,开发养殖工船、深水网箱等装备。完善深远海养殖技术体系及规范标准,建成现代化海洋牧场,新增海洋水产新品种10个,推动智慧设施渔业快速发展。
2. 海洋生物医药。攻克海洋功效成分生物合成、干细胞培育鱼肉、浒苔资源化利用、海洋食品绿色生物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发海洋生物酶制剂、医用功能材料、功能性食品、生物农药、海藻肥料、海洋糖类、海洋活性蛋白、海藻水凝胶等高附加值海洋产品。加快“蓝色药库”建设,加速海洋抗肿瘤药物研产进程,新发现5个候选新药,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合物数据中心。
3. 海洋新材料。突破反渗透膜、海水战略性元素提取、海水制氢催化剂等高值化利用技术。攻克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海洋工程、耐蚀防污损材料、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仿生材料、高品质海藻纤维制品等,重塑全省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新优势。
4. 海洋新能源。突破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关键核心技术,优化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打造风—光同场应用场景。研发新型波浪能俘获转换、海上大容量储能技术及海水制氢、制氨、制甲醇等关键技术。开展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和技术研发、海水制氢等技术中试及工程推广,打造全国海洋新能源创新高地。
(五)实施海洋未来产业培育创新行动
1. 海上发射。攻克恶劣海况下固、液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深远海连续发射、运载火箭海上回收、火箭发射精细化环境预报保障等关键技术。制定海上商业发射场准入与放行标准体系,建设空天地海一体化试验验证平台,打造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一体化新兴产业集群。
2. 海洋物联网。突破低轨卫星互联网海洋应用、海洋核心观探测等关键技术,加快海洋大数据标准化建设。研发海洋遥感数据定量化、大范围海域无人装备有效供能技术。开展卫星重力探测与水下智能导航研究,突破声、光、磁、电、重、惯导、生化等海洋先进探测、通信、导航及传感器等技术,加速海洋核心传感器和高端仪器研发与产业化,打造10个重大应用标杆,开发20个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和解决方案。
3. 深海开发。突破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稀土、深水深层油气等高效率高精度勘探技术。研发重载作业级深潜器与穿梭/着陆器关键技术、大水深智能勘探机器人、高性能绿色集矿机、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监测、深海新型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装备,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重点举措
(一)实施产业创新平台“提升计划”。全要素保障崂山实验室实现高质量运行。高水平建设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海洋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集成政策支持崂山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打造人才效能提升重点平台。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远海资源保藏与环境模拟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极端海洋全向流场水池等,争取超高速水洞装置等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山东省海洋科技大市场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引育一批高水平技术经理人。(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海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产业创新人才“引聚计划”。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蓝色人才专项,引育一批急需紧缺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打破高校学科壁垒,建设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加快培养现代海洋人才。省部共建中国海洋国际人才港,启动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建成全球海洋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和智慧系统。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用,汇聚国际科技资源。(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海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产业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实施海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涉海“三高一核心”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建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省级科技计划通过“拨改投”“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对涉海企业给予支持。(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海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产业创新资源配置“改革计划”。探索建立部省联动新机制,通过央地联合方式实施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争创海洋领域国家农业高新区,布局一批省级海洋高新区,培育20家左右海洋特色产业聚集区。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投资于省内种子期、初创期的海洋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引导基金可按规定让渡收益。落实启运港退税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涉海企业负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海洋局、省税务局、青岛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组织领导和要素保障。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配置,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省级科技项目,为行动计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加强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省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协同推进。(省科技厅牵头)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10部门
关于印发《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7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中共山东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商务厅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
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条系统化、主导产品高端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到2027年,力争突破100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新获批上市1类新药6个左右,新获批临床试验1类新药数量30个左右,新增三类医疗器械300个左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000家;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以上,重塑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化学药“国际化”提质创新行动。面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构建化学类新药发现、概念验证、早期成药性评价等应用基础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突破基于人工智能(AI)与生物模型驱动的高通量筛选和药物设计、高附加值化学原料药绿色合成、缓控释及靶向递送、海洋药物发现与制备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新靶点、新分型、新机制化学类药物,研发制备脂质体、微球、纳米粒、白蛋白、多糖、胶束等技术。攻克大品种、临床急需、供应短缺类仿制药制备技术,加快国际注册进程。新取得2个化学1类药品生产批件,新获批10个化学1类药品临床试验批件,新药国际注册上市2个以上,获得候选化合物100个,推动全省化学类药品品质不断提高,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实施生物药“前沿化”提效创新行动。面向阿尔兹海默症、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罕见病、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等,突破生物大分子候选药物标准化、规模化制备技术,攻克原创性药物递送新载体、时空可控的药物递释新技术、高通量筛选新方法,研发结构新颖、疗效确切的核酸、抗体、多肽、寡糖、结构脂质、细胞、疫苗、偶联药物、噬菌体、内溶素等候选药物。新取得2个生物1类药品生产批件,新获批10个生物1类药品临床试验批件,获得候选药物不少于50个,建成具有引领前沿和国际影响力的生物药集聚地。
(三)实施中医药“现代化”提标创新行动。突破活体超分辨成像、药效时空动态高通量辨识、超滤质谱和分子生物色谱制备技术。攻克中医药传统经典名方现代制剂、道地药材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外用制剂药用辅料、中药活性成分化学结构改构等关键技术。研发中药材生产、中药饮片炮制、中成药制造等新型装备,研发中药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新型养殖药用、药食同源品种技术,制定符合中药特点的生产和质量评价技术体系。支持院内制剂、经方验方等成果向新药转化,通过“三结合”证据体系,加快中药现代化。新取得2个中药1类新药生产批件,新获批5个中药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制定7个中药材等级标准,新发现60个中药功效成分及作用靶标,完成中药制剂开发和智能生产控制新技术30项,实现中药现代化水平领跑全国。
(四)实施医疗器械“国产化”提档创新行动。围绕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和原始创新需求,突破高端影像设备、高端放射治疗设备、高端植介入器械及耗材、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等核心技术。攻克手术机器人导航、自动化医学成像、高精度智能传感与控制、高端医用材料绿色合成、植介入医疗器械、神经康复智能监测与干预、3D4K荧光设备、3D/4D打印组织工程技术、高通量高精度检验检测、类器官芯片等制备核心技术。研发人工器官、体外循环系统、基于生物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产品、微/纳米材料。突破人体极弱磁检测技术和装备、高通量生物标记物发现与验证、单分子免疫分析、分子诊断、太赫兹肿瘤检测等关键技术。争取获得3个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五)实施未来产业“跨界化”提速创新行动。突破细胞基因治疗递送载体、基因编辑、细胞重编程、制备与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新型细胞治疗技术、基于干细胞的复杂类器官构建技术、肿瘤类器官药敏诊断技术、免疫细胞一体化制备技术。开展治疗性细胞及衍生制品的标准体系研究,组建细胞及其衍生物质量检验前沿技术开发及委托服务平台,支持建设细胞治疗临床级种子库。支持新型材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脑机接口、AI制药等先进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跨界融合,突破医用智能芯片设计关键共性技术。攻克通用AI芯片设计、动态可重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智能加速、智能芯片产业化应用技术。力争1—2个细胞基因治疗1类新药获批上市,新增5个新药临床试验批件。
三、支持政策
(一)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对在省内转化创新药(1类化学药、1类生物制品和1类中药)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经评审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40%,最高分别为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资金支持;每个企业每年累计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对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医疗器械产品,经评审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对首次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省内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纳入省级财政科技股权投资支持范围;对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产品企业给予支持,并可在参股比例上限内适当提高财政投资入股额度。对新升级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且国家没有配套资金要求的,省级按规定给予1000万元经费支持。(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和试验能力。推动有条件的高水平医院向以临床创新研究活动为重要职能的研究型医院发展,鼓励高水平医院按照核定床位的10%设置研究型床位。支持高水平医院开展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备案开展原创先进医疗技术首次在人体应用的超早期临床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研究者发起高水平临床研究。健全研究型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政策保障机制,将其纳入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将临床试验与应用纳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绩效评估体系,允许医疗机构仅用于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床位数不计入总床位数。鼓励多中心临床研究(试验)建立伦理审查协作机制,持续推动医学伦理审查结果在全省互认。鼓励和支持临床研究第三方管理机构和企业发展。(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速生物医药产品审评审批。加快药械注册审批进程,优化药械注册审评、检查和审批工作流程,将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审评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减至30个。强化审评审批服务,实施预查预检、全程网办、即到即审、智慧审评等措施,对重点研发的药品进行注册抽样、GMP符合性检查;对重点研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提供申报资料预审查、安排注册检测等服务。对于纳入创新特别审批程序的药械产品,实施前置服务,建立针对临床批件、注册申报等关键环节的辅导沟通机制。(省药监局牵头)
(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支持其按规定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对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谈判药品范围的创新药品纳入“双通道”保障。加大创新医疗器械首购力度,提高政府采购份额,鼓励本省医疗机构采购经省有关部门认定的医疗器械首台(套)产品。对山东省医疗器械企业为首台(套)购买的符合条件的保险,省财政按照一定费率上限,给予单个企业最高500万元保费补贴。支持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政府采购合作创新。(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金融社会资本支持。鼓励政府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中长期投资者和耐心资本,省级科技计划通过“拨改投”“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方式,对潜力企业和优质研发管线加强战略纾困投资,不断提高金融社会资本对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力度。对研发投入强度大的生物医药企业,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和公共要素资源按政策给予倾斜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在鲁设立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和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日本药品医疗器械局(PMDA)或WHO(世界卫生组织)以及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注册,并在当地实现销售。(省商务厅、省药监局牵头)
四、重点举措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加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统筹研究重大问题,强化政策协同。支持各市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制定支持措施,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省科技厅牵头)
(二)创新资金支持模式。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配置,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每年实施不少于50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建立多元化资金扶持体系,引导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支持。探索开展“新药贷”等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发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基金和科技保险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力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临床研究人才评价指标,将主持或参与临床试验项目作为高水平医院医务人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依托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培养生物医药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择优推荐各类人才计划。加快引进生物医药国际顶尖人才,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个性化支持。推进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专家智库建设。(省科技厅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8部门
关于印发《山东省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山东省海洋局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抢抓“生物育种4.0”战略机遇,加快提升全省生物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引领生物育种未来产业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以推动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种业科技强省为总目标,构建以前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应用为主体的生物育种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打造世界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国家种业关键应用技术集成、黄淮海区域重大新品种供给、育种领军企业集聚的创新高地,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科技赋能粮食产能提升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全省生物育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现代化大产业发展。力争到2027年,全省生物育种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原创基础理论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一批生物育种“卡脖子”技术,创新集成生物技术(BT)、信息技术(IT)、智能技术(AT)的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动植物新品种(种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我省生物种业高质量发展。
——种质创新利用取得突破。精准鉴定评价粮经作物、家畜、水产等种质资源10000份以上,挖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70个以上,解析主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构建展现基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表达数据调控网络30个以上,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种群)100份以上。
——育种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开发基于不同物种高通量表型精准鉴定、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7个以上,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育种核心技术5个以上,开发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融合的模型和平台5个以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玉米、大豆等智能作物育种装备3套以上,生物育种速度较传统育种提高2—3倍。
——重大品种创新实现跨越。取得转基因玉米、大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7项以上,培育主要粮经蔬菜果品、家畜、水产等重大突破性新品种(系、配套系)30个以上。
——生物育种产业大幅跃升。培育国内领先的种业创新团队15个以上,引进生物育种关键领域高端人才10人以上。国家种业阵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家。
二、重点任务
聚焦国家种业振兴战略部署和世界生物育种科技前沿,坚持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体化推进生物育种重大基础理论创新、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全产业链布局,组织实施五大行动,为培育种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和坚强保障。
(一)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
1. 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关键基因挖掘。研发智能化、高通量、动态无损测量的种质资源表型鉴定技术及装备,建设一批营养、加工等性状测试平台,开发低成本、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构建基因型—表型预测模型,发掘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解析不同地理群体遗传与资源特征。
2. 生物资源安全管理与引进利用。加强种质资源的保存保护,保存粮经作物、家畜、水产等种质资源50000份以上,建设生物资源数据库,规范生物资源分级分类应用,研究生物安全预警技术,完善生物资源信息预警体系,保障全省生物资源安全和动态稳定。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对外交流合作,支持种业企业引进优异种质资源,推进生物种质资源安全高效交流。
(二)实施前沿技术引领创新行动
1. 基因编辑技术研发。研发不受基因型和物种限制的高效植物遗传转化及多基因协同编辑新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基因编辑系统。创新高效多位点编辑、精准基因替换等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基于家畜原始生殖细胞、多能干细胞的新型编辑体系。研发不依赖于显微注射的新型外源大分子递送、编辑体高效筛选等基因编辑衍生新技术,构建水产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体系。
2. 现代高效育种技术研发。深入开展转基因、基因组选择等关键共性育种技术研发。开发新一代植物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创新植物杂种优势固定、双单倍体育种、植物从头驯化和再驯化新技术。研发家畜体细胞克隆、体外性控胚胎生产、性腺类器官、干细胞体外育种等技术。完善水产性别控制、倍性育种、表观调控育种等技术,建立现代高效育种技术。
3. 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构建。研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算法和分子模块聚合育种,获取表型和环境大数据,融合基因和遗传组学大数据,通过对遗传变异、多组学、种质资源等数据的组合,开发基于特征表征、多模态融合的新算法和模型,在主要粮经作物、家畜、水产等重点领域建立BT—IT—AT融合的智能设计育种技术体系。
(三)实施突破性新品种培育行动
1. 粮经蔬菜果品新品种培育。培育高产、优质、节水、抗逆、抗除草剂、绿色、高效、宜机械化粮经作物突破性新品种,重点培育高产优质小麦、耐密抗倒玉米、高产高油大豆、宜机收抗除草剂棉花、优质蔬菜、大果抗裂软籽石榴等新品种10个以上。
2. 林草花卉新品种培育。培育具有高产、优质、高抗林草花卉突破性新品种,重点培育高值高质花卉、速生用材林木、高抗生态林草等新品种6个以上。
3. 家畜新品种(种质)培育。培育快长、抗病、优质、高效家畜突破性新品种(种质),重点培育耐热高繁奶牛、快长高繁羊、抗病高繁高饲料利用率猪、德州驴等新品种(种质)4个以上。
4. 水产新品种(种质)培育。培育速生、多抗、广适、适合深远海和陆基工厂化养殖的水产突破性新品种(种质),重点培育抗病耐高温大西洋鲑、虹鳟、半滑舌鳎、石斑鱼,速生耐高温牡蛎、扇贝、鲍,高营养品质刺参等新品种(种质)10个以上。
(四)实施种业创新体系优化行动
1. 生物种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高水平建设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符合相关规定的育种企业牵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打造国家级、省部级一体化的生物种业创新平台体系。
2. 生物种业高端人才队伍引育。坚持引育并举,通过“一事一议”、泰山系列人才等人才计划,重点引进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合成生物学等生物育种关键领域高端人才。强化双一流学科和相关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育国内领先的种业创新团队15个以上,为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统筹好原始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建设,鼓励企科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一批熟悉产业的博士、博士后人才。
3. 生物种业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省级相关主管部门协商交流,统筹协调政策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等工作,强化总体设计,建立“技术突破、品种创制、市场模式、产业发展”全链条体系化种业创新机制,基础类、公益类项目由高校院所牵头,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由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加强供需对接、成果评估交易、融资路演和中介服务,完善生物育种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高转化效率。
(五)实施种业产业提升行动
1. 领军企业培育。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生物育种科技领军企业,强化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加大科技计划对育种领军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基因编辑、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2. 产业集群打造。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优势,鼓励从事生物育种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科研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协作和市场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全省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布局作物、家畜、水产等育种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3. 科技金融助力。鼓励科技金融向科技型种业企业倾斜,加快形成以生物育种产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综合采取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财政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产品、优化服务,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生物育种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强化科技、财政、金融政策协同,通过“拨投贷”联动机制,引导金融、产业、社会资本参与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组织协调。在省委科技委领导下,加强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强化政策协同联动,发挥科技界、产业界、经济界专家作用,做好生物育种领域科技发展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布局。(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海洋局、省畜牧局)
(二)统筹要素保障。加强规划任务与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衔接,支持企业积极争取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育种有关项目。优化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配置,布局生物育种产业领域科技示范工程,在省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生物育种前沿研究专项,省农业良种工程中加大对生物育种的支持力度。发挥现有创投基金作用,给予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强化生物育种产业建设发展用地、用海、用工等要素保障。(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海洋局)
(三)强化政策支持。聚焦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形成老中青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从研发、市场、金融、组织机构等层面强化政策创新,重点加强生物安全、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育等政策供给,建立完善生物育种产业政策体系。(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等7部门
关于印发《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鲁科字〔2024〕139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水利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4年1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系列部署,促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和特色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按照“强保护、提产能、扩面积、育特色”的总体思路,坚持治水改土改种协同,坚持分级分类分区生态化利用,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突破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难点、产业堵点和体制痛点,不断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网络和高能级平台体系,形成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稳步提升山东省盐碱地科技供给质量,全面提高盐碱地粮食生产能力和生态保护功能。到2027年,高标准建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盐碱地中心”),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构建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国协同创新网络和组织体系,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领域带头人和策源地作用充分彰显。突破植物耐盐机理和功能基因挖掘、节水控盐沃土协同等理论和方法,培育新品种(系)50个,攻克治水改土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和工艺30项,创制重大产品15个、重大装备15台(套),形成盐碱地特色农业技术模式10项,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样板10个,培育和壮大盐碱地特色农业科技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8—10家,形成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标准等20件。技术和产品在山东省和全国盐碱地重点地区实现规模化应用,其中在山东省累计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100万亩,粮油产能提高15%以上,碳排放强度降低20%,特色产业经济效益增加20亿元以上;在全国累计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3000万亩以上。
二、重点任务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部署盐碱地科技创新“五大行动”。
(一)实施“强基行动”,夯实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基础
1. 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应用基础研究。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强化盐碱地节水控盐沃土协同机制、植物适生耐盐分子机制和功能基因挖掘、盐生植物特异功能因子挖掘、盐碱地固碳潜力与生态价值评估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布局。
2. 强化盐碱地综合利用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建设完善山东省盐碱地资源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藏、耐盐植物和新品种鉴定等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加强盐碱地相关技术标准研编和特色农产品认证指标体系研制等科技工作。
3. 加快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盐碱地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的智慧化平台和应用场景设计。优化完善盐碱地土壤样品库、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资源库、基础数据库和盐生植物圃“四库一圃”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4. 建设完善全国协同创新和技术转移网络。健全国家盐碱地中心1个中心总部、3个分中心、16个综合试验站和N个特色产业基地的“1+3+16+N”协同创新和技术转移网络,打造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战略科技力量。
(二)实施“攻关行动”,突破一批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
1. 攻克治水改土关键技术。攻克节水控盐抑盐、咸水淡化与利用等“治水”关键技术。攻克盐碱耕地靶向改良与定向培育、增碳扩容与养分增效、盐碱荒地土壤构型重塑与快速熟化等“改土”关键技术。
2. 选育综合性状优良耐盐碱新品种。持续开展耐盐碱植物育种攻关,突破耐盐碱优异种质精准高效创制和高效育种等关键技术,构建耐盐碱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加快选育适宜轻、中、重度盐碱地的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构建耐盐碱生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3. 创制低成本绿色高效改良投入品。创制盐碱地阻盐控盐新材料、抗盐促生新材料、专用改良调理剂、抗盐降碱沃土功能性肥料、高效定殖生物强化微生物制剂等高效安全投入品。
4. 突破盐碱地专用智能农机装备。研制盐碱地专用打破粘板层的超深耕整地装备、控排盐暗管感知精准铺设机械、低成本咸水淡化装置、改良剂变量精准施用机械、农作物智能化播种收获机等专用智能农机装备。
(三)实施“集成行动”,打造一批盐碱地分区分级利用应用场景
1. 编制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分区规划。构建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区划指标体系,编制省内滨海盐碱区、内陆盐碱区和盐碱风险区不同区域的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分区分类分级治理方案,绘制山东省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区划图。
2. 集成盐碱地分级分区利用技术模式。构建轻度盐碱耕地粮食作物丰产稳产、中度盐碱耕地油饲棉作物提质增效、重度盐碱地适生植物生态化利用、盐碱荒地工程化改造与设施种养技术模式。建立滨海盐碱区、内陆盐碱区和盐碱风险区盐碱耕地高产稳产、盐碱荒地生态化利用等县域示范样板和应用场景,加快技术迭代升级。
(四)实施“培育行动”,加快形成盐碱地特色产业和新质生产力
1. 创建盐碱地低碳生态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强化农业生物、信息、材料和工程技术与治水改土改种技术的交叉融合,建立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构建盐碱地特色农业碳收支评估体系,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创建盐碱耕地优质粮棉油、特色瓜果蔬、专有林草渔、生态草食畜、盐碱荒地设施种养殖和农光互补等低碳生态特色农业产业模式。
2. 加快培育盐碱地科技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盐碱地农业现代化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家、社会精英、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加快打造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为龙头的盐碱地科技产业集群高地,在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试点县(市、区)和有条件的市创建盐碱地科技产业集群。
(五)实施“燎原行动”,加快盐碱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 全面支撑盐碱地后备资源和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强化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的科技支撑,支持国家盐碱地中心和省内科研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评估、全链条技术支持试点工作。
2. 加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国家盐碱地中心“1+3+16+N”的网络优势,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成果推介、精准对接和转化,推动“成百、上千、过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在山东省和全国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提高盐碱耕地等级。
三、重点举措
(一)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整合省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分期组织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建立行政总指挥和技术总师的“双总”协调机制,完善定向支持、适度竞争、绩效激励的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国家盐碱地中心技术带头人作用。(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二)统筹资源要素。引导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资源融合贯通,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的组装集成、中试熟化、孵化转化和推广应用。发挥现有创投基金作用,给予盐碱地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
(三)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国内外盐碱地综合利用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大泰山人才工程对盐碱地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工程、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形成老中青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优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学科设置,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盐碱地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快培养盐碱地综合利用紧缺人才和本地化人才。遴选部分单产水平高、优质专用性好、推广潜力大的耐盐碱作物品种,按照新增推广面积给予补助。在严格执行耕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对科研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用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发挥国家盐碱地中心协同创新和技术转移网络优势,凝练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支持。(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
 
 
 
 
 
 
 

免责声明:本号所载内容均为原创、投稿、授权转载或网络公开资料搜集整理,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号立场无关。若所引用的图片、数据、文字等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侵权,烦请及时联系删除。

 

 

 

首页    政策法规    山东省政策    山东省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七大产业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印发
创建时间:2024-12-27 13:58
浏览量:0